進入第四季度,黑色市場延續跌勢。在11月、12月份這兩個月里,出于對就業率的考慮,經濟將保持穩中回升趨勢,預計年末鋼材市場穩中偏強。
當前鋼材市場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關注和分析:
第一,我國粗鋼產量的峰值在哪里?涂塑螺旋管廠家據悉,2020年我國粗鋼產量達10.65億噸,2021年達到10.33億噸。2022年是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三年,我國粗鋼產量是否會同比繼續下降?
疫情發生的這3年來,我國經濟策略及對鋼鐵行業的政策導向不盡相同,鋼鐵供需格局也發生了變化。鋼材需求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用鋼量占比最大的房地產行業。2020年是我國房地產行業平穩發展的一年,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7%,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同比增長8.1%。2021年,房企融資開始實行“三條紅線”政策,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4.4%,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同比增長4.2%。2022年前9個月,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8%,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同比下降25%,今年行情不容樂觀,原因何在?
2020年是疫情暴發的第一年,當年下半年,疫情防控形勢轉好后,國家出臺了多項刺激政策,帶動鋼鐵需求釋放,鋼鐵行業利潤還算可觀。2021年,雖然國內房地產行業受“三條紅線”政策影響,投融資水平下降,但國內外能源價格大漲,疊加國內實施粗鋼產量壓減政策,鋼鐵行業利潤達到歷史最好水平。進入2022年,房地產行業投融資水平繼續下降,鋼企也未受到強制性限產,但市場仍供需失衡,今年上半年鋼鐵行業噸鋼利潤只有184元。為緩解虧損壓力,鋼企主動減產,以實現供需平衡。
市場上有一種聲音:“到2030年,我國房地產及基建用鋼需求將趨于飽和,制造業用鋼需求尚有增長,我國鋼鐵需求整體將下滑到7億噸。”從某些角度來看,這個論調或許并非危言聳聽,鋼鐵行業進入需求下滑階段是大概率事件。在供需動態適配要求下,或許2020年的10.65億噸就是我國粗鋼產量的峰值。
第二,實現供需適配的路徑在哪里?既然需求下滑是大概率事件,那么供給端就不能再抱有“隨便吃兩副藥挺過去”的心態了,要用手術把臃腫的部分切除,讓鋼鐵行業輕裝上陣。這個手術由誰來操刀?由政策。市場起到什么作用?答案是手術臺。如何進行這臺手術?筆者認為,要用好產能置換、超低排放改造、極致能效這三大“工具”,這些政策實際上都指向了同一個目標——去產能。
首先,產能置換是最直觀的去產能,但產能置換同樣面臨一些難題。比如,被置換落后產能本來有效使用率就低或者已經處于停產狀態,而新建項目一旦投產,很容易達到滿負荷生產,甚至超負荷生產狀態,最終導致鋼鐵產量增長。
其次,超低排放改造“卷”掉了一批鋼企。數據顯示,截至今年7月末,全國共有251家企業、6.81億噸左右粗鋼產能已完成或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,已有29家鋼企、1.68億噸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評估監測工作。這是鋼鐵行業付出巨大代價才換來的成績。防腐螺旋鋼管廠家指出,目前,國內鋼企無論是燒結、焦爐還是燃煤自備電廠,煙氣脫硫脫硝除塵設施已成為標配,污染物排放標準也遠嚴于日本、韓國和歐美發達國家,卻還要如此大力度實施超低排放改造,這是為何?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我們產能太多,從總量上看環保壓力、碳排放壓力大于其他國家。
最后,追求極致能效為國內鋼企開啟了新賽道。“十四五”規劃提出,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”“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,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”。能耗“雙控”制度是推動實現“雙碳”目標的重要抓手。今年初出臺的《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》提出了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%以上的目標。在此背景下,追求極致能效成為行業共識,在市場下行的背景下開啟了新賽道。
第三,聯合重組的必要性如何體現?面對下行的市場,堅持不下去的鋼企就會被淘汰。通過聯合重組,鋼企的防風險能力將顯著提升,應對風險的機制也將更加完善、健全。同時,聯合重組以后,減產的自覺性將大幅增強,鋼企更容易保持盈利。目前來看,聯合重組是維護市場及產業安全穩定的最有效手段。2016年下發的《關于推進鋼鐵產業兼并重組處置僵尸企業的指導意見》提出,到2025年,中國鋼鐵產業60%~70%的產量將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型鋼鐵集團。據此判斷,未來5年,我國鋼產量排名前10的鋼企產業集中度將再提升20%~30%。